欢迎访问中国城乡新闻网 (官网 ) ,城乡经济,城乡文化,城乡特产,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数字乡村,三产融合,农业现代化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重大国策 振兴要闻 经贸参考 经济前沿 特别报道 复兴要略 民生民声 政策解读 规划与示范 安全与健康 数据新闻 内外双循环 城乡中国 现代农民 三农博览 乡村新时代 治理与法制 科技全景 乡愁拾遗 供采资讯 机构动态 智慧发展 期刊杂志 在线视频
网站首页    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陕西

2017,人民日报上的陕西声音

时间:2018-01-03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城乡新闻网 点击: 18112 次
0

在即将过去的2017年,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战略的省份之一,陕西在人民日报上“崭露头角”。

 

据坊妹不完全统计,截至27日,2017年陕西共有大小稿件近300篇登上《人民日报》,其中20余篇刊登在头版,见证着三秦大地的日新月异。

 

当然,除了来自人民日报记者将陕西这一年的亮点跃然笔下外,从省委书记到基层干部,从高校学者到企业高管,还有不少人都在《人民日报》上发声。例如,陕西省委书记、省长胡和平就曾先后3次发声,陕西省大荔县委书记王青峰、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副院长赵耀宏、陕西省国税局直属分局党支部书记马建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80后女教授刘文凤等也先后在《人民日报》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而这其中,“一带一路”“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词贯穿全年各个阶段,被屡次提到、强调,也成为陕西省2017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那么,这些人在《人民日报》上还说了什么,释放出哪些陕西声音?今天208坊带您回顾2017年人民日报上的陕西好声音。

 

发展关键词——“一带一路”五大中心

 

2017年3月13日,《人民日报》第13版刊发了胡和平对于陕西如何追赶超越的看法。他表示,要补齐产业结构、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等领域的短板,发挥陕西区位、科教、资源、产业、文化等优势。

 

“西部大开发”,成都笑傲江湖;“关天经济区”,郑州崭露头角......到底是什么制约了陕西发展? 胡和平在两会上点出产业结构、县域经济、民营经济等短板,可谓“对症下药”。

 

在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同时,胡和平最关注的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全方位扩大陕西对外开放。

 

9月12日,胡和平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亦强调,近年来,陕西以建设中国(陕西)自贸试验区为契机,积极搭建平台、完善机制、深化合作,对外开放迈上了新台阶。

 

陕西自古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与许多国家实现了交流往来。21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使者张骞正是从长安城出使中亚,开辟出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1300年前的唐朝时期,长安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化都市,100万人口中有10万是外国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陕西再次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而五大中心的构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陕西融入全球经济。

 

基层关键词——从严治党

 

加强党性修养、牢记党员身份是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根本保证。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副院长赵耀宏在治国理政论坛文中写到。

 

党员干部要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要牢记党员身份,正确处理党性与个性、党的事业与个人利益、个人与群众这三个关系,以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要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加强道德建设、培育高尚情操是重要基础。坚持秉公用权、站稳人民立场,自觉接受监督,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政绩。

 

陕西省西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键提到,今年以来,西安市邀请各方面专家学者授课,先后组织8场学习报告会,常态化宣讲培训活动培训轮训干部4.9万人次,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等制度,积极探索“六个一”常态化专题民主生活会制度;落实省委“三项机制”,今年以来全市调整干部1163人,其中运用“三项机制”调整460人(鼓励激励312人、容错纠错51人、能上能下97人)。

 

将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就要始终保持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今年上半年西安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案1758件,处分1464人,其中市管干部30人。2017年是全面从严治党和惩治腐败的关键一年,一串串数据背后是一系列历史性变革正在发生。

 

民生关键词——脱贫攻坚

 

“即使掉几层皮、花再多钱,我也要铲掉黄家圪崂村的穷根。”在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古塔镇黄家圪崂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堂发表署名文章中,坊妹看到,通过十年努力,投入近4亿元,“穷圪崂”变成了“富圪崂”。如今,村民们已经从旧窑洞搬进了222幢别墅,人均年纯收入突破2.3万元。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如何使人民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让非贫群众不再因病致贫、脱贫群众不再因病返贫,陕西省榆林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惠德存有了自己的实践经验。通过人民日报,他分享了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普惠城乡居民的大病救助办法,以及如何在“治未病”上下绣花功夫,努力切断贫困与疾病之间的恶性循环,抑制未来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增量等观点。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这些新型经营主体,最为资金发愁,各种惠农补贴是‘及时雨’。”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铺镇种植大户郑富俊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相关部门帮助下,不仅解决了用电难题,农田水利设施也逐渐完善,种地条件越来越好,给农民吃了颗“定心丸”。

 

除产业扶贫、扶贫扶智等“常规”疗法,陕西更加注重服务意识,从医疗、“三农”发展短板等“毛细血管”入手,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间流动,吸引农民工、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实现“科技+”“教育+”“健康+”等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农业的附加值,让农业现代化国家与脱贫攻坚“步调一致”。

 

科技关键词——创新担当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已经成为新时代下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2017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署名文章中,“科技创新”已成为热词。陕西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胡保存以“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发展动能”为题发表文章,认为土地工程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与科技引领。近年来,以陕西地建为代表的省属国企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活力竞相迸发,重大成果不断涌现,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西安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家春说,要打造新型的校地、校企“产学研创一体化”合作模式,紧密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等战略需求,在推进实现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过程中勇于创新作为。

 

科技与创新密不可分,而进入新时代,对一名科研工作者来说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的一位80后女教授刘文凤,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技力量的聚焦也应相应地重新定位,科研工作要服务于社会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她认为,一方面要着力于精深技术的开发,打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另一方面也要兼顾细微之处,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刘文凤说,现在国家电网的各项重点工程建设,如直流、超高压、特高压等,我们都积极参与其中,这是因为我们不仅懂技术,也知道具体国情。这些基础国情,正是科研工作者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环保关键词——生态循环

 

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才能让城乡因环境而美、群众因生态而富。陕西省安康市委书记郭青代表如是说。

 

十九大报告描绘了一幅新时代美丽中国新蓝图,作为陕西省经济欠发达但生态优势突出的安康,依托绿色、低碳、循环为标志生态友好型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路子,生态友好型产业占 GDP比重达65%,形成“人养山、山养人”“人养水、水养人”的良性循环。

 

绿色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兼顾,中共陕西省延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曹远勃道出了自己的认识,我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产业发展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积极推动绿色发展,算绿色账、走绿色路、打绿色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经济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陕西省大荔县委书记王青峰认为,产业发展才能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陕西大荔县推动结构调整、产业转型、业态融合,培育出了“旅游+”“体育+”等新业态新模式,将地区资源优势冬枣等农副产品发展成为可循环开采的金矿、银矿,实现了经济转型升级。陕西省宝鸡市委常委、扶风县委书记周宇松亦表示,笃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努力实现“不含霾的GDP”。

 

这一年,陕西走在追赶超越的路上,底气足、声音响、形象靓,这些跃然纸上的声音背后,是陕西在科技、交通、旅游、教育等方方面面的遍地开“花”,是陕西默默积蓄的能量正在爆发。坊妹相信,未来,将有更多陕西故事、陕西声音传播到世界各地,让这片土地上的铿锵梦想飞得更高更远。

 

 

责编:长弓

    暂无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

复兴要略

更多+

振兴要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主管: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

主办:城乡发展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

承办:北京华文共创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顾问:金启涛 主编:朱志福 执行主编:谢谦诚 副主编:谢立平

电话:010-67056229

Copyright©2016-2023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城乡新闻网

京ICP备1603741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