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城乡新闻网 (官网 ) ,城乡经济,城乡文化,城乡特产,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数字乡村,三产融合,农业现代化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重大国策 振兴要闻 经贸参考 经济前沿 特别报道 复兴要略 民生民声 政策解读 规划与示范 安全与健康 数据新闻 内外双循环 城乡中国 现代农民 三农博览 乡村新时代 治理与法制 科技全景 乡愁拾遗 供采资讯 机构动态 智慧发展 期刊杂志 在线视频
网站首页    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复兴要略

统筹城乡县域发展迈上新高度,喜迎十九大系列综述·县域发展篇

时间:2017-10-21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城乡新闻网 点击: 11712 次
0

    中国城乡新闻网讯: 秋日的燕赵大地,处处洋溢着发展的激情,涌动着建设的热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引领下,我市县域经济逆势上扬,风景这边独好。一个个新开工的项目,一组组令人振奋的经济数据,呈现出更有质量、更有活力、更加健康的城乡统筹新局面。


    县域活,则全市活;县域强,则全市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县(市)、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施县城建设攻坚,补齐县域发展短板”的发展战略,通过实施县城建设攻坚、县域经济提升、特色小镇培育、美丽乡村建设等行动,全面补齐县域发展短板。


    科学谋局 合力突破


    形成特色产业聚集


    长期以来,县域经济一直是我市经济发展中的短板。补齐县域经济发展短板的关键在园区,以园区上水平为抓手,补齐县域经济短板,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十八大以来,我市中东西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按照“分类指导、重点倾斜、合力推进”的思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框架下,我市各县对于已有的工业园区进行了进一步整合,科学划定功能分区,精准确定发展定位,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备、有机链接的产业园区空间布局。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藁城区在全面融入省会主城区的过程中,围绕休闲度假、现代物流、城市经济等重点领域,全面发力建设三产服务业,着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切实补齐第三产业发展“短板”。2016年,该区共安排总投资670.22亿元的服务业项目30个,占项目总投资的47.9%。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该区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条件。


    十八大以来,随着各地生产结构的调整和落后产能的淘汰,产业转型成为各地再造发展优势的不二选择,成为推动实体经济从产业低端迈向高端,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实现县域经济增比进位,关键靠产业支撑,着力点在园区。近年来我市按照传统产业特色化、新兴产业高端化要求为核心推进产业兴园。同时,各县立足本地资源和园区已具备的产业基础优势,积极承接北京和天津市的功能疏解、产业转移,精准吸引高端产业在我市县域园区加速聚集,推动园区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各县也创造条件,推进各园区及区内企业与京津地区园区及大企业协同创新,积极稳妥承接京津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园区层次和企业发展水平。


    河北元氏经济开发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领导管理、薪金聘用、投资融资、考评激励等方面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组建专业招商团队,采取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模式,瞄准央企、国企等大集团大企业谋求大项目,截至目前,储备项目达到100个。


    另一方面,我市各县(市)、区以“园区绿色化”和“产业链优化”为抓手,打造我市县域园区循环经济的升级版。平山县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通过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敬业集团为重点,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建设不锈钢产业园区、钢铁循环经济园区。加快培育环保产业集群、装备产业集群、信息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


    以创新提升供给质量,一系列有益探索正在不断推进中。着眼于高端化、信息化,各县(市)、区正通过对标高端,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一批资源消耗、要素投入型的传统产业正向资源节约、创新驱动型的高端新兴产业转变,步入健康发展快车道。


    2017年是我市“重大项目建设转型升级年”。全市安排市重点建设项目300项,总投资4878.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98.8亿元。这些项目大多集中在各县(市)、区。这些大项目的集中开工,传递并增强了我市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的信心,对增加优质供给、高端供给都是重大促进,也必将为省会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园区的发展,产业的聚集,加快了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奠定了县域发展的坚实基础。


    县城建设 增强辐射


    全面构建城镇体系


    抓好县城建设是“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十八大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县城建设攻坚,使各县(市)、区深刻认识到加快县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县城建设攻坚行动,以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环保城市创建为抓手,加强县城的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县城集中供暖或清洁能源供热保障、集中供水和集中治污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增强县城聚集产业和人口的能力。同时,围绕实现县城建设在全省增比进位,我市开展了县城建设三年攻坚战。


    实施县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是我市补齐发展短板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抓好县城建设,是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龙头引领,是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所在,更是百姓所需、民心所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在增比进位、扩容提质上谋求突破,把县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按照轻重缓急分门别类,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着力打造亮点、补齐短板。高标准规划设计,加快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多规合一”,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中,加强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强力推进县城“三拆一改”,大力整治环境容貌,全面提升园林绿化水平,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各县(市)、区深刻认识到努力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必须要以先进理念构建城镇体系,着眼建设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科学确定城镇的规模结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


    近年来我市各县(市)、区聘请高水平的甲级资质规划设计院,启动全县域城乡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严格落实县域总体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健身、养老服务、消防安全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出控制要求,实现控规编制“全覆盖”;开展总体城市设计,明确县城风貌特色和县城总体形象定位,对重点区域的空间形态、景观视廊、公共空间、建筑高度和风貌等进行全面控制和引导。


    高标准打造县城路网体系,提高县城路网和环路的互连互通;加快推进城中村、旧小区和旧厂区改造,强力拆除违法建筑;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要求,重点打造迎宾景观大道、标志性街道、公园广场、街旁游园、国省干道等重要节点。目前,我市共建成国家级园林县城2个,省级园林县城8个。


    如今,我市各县(市)城乡基础设施逐步完备,主城区对于各县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城市载体功能完善,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发展日益均衡。新三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升,无缝融入省会核心城区。


    要素平等 资源均衡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县域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城乡区域统筹缔造的是民生福祉,城里人有的,农村也要有,城里人能得到的公共服务,农村也能“零距离”享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农业经济更活了,农村环境更美了,农民腰包更鼓了。农村百姓纷纷入城住高楼,城市居民更加向往基础设施愈加健全的田园生活。城乡同频共振的步伐强劲,百姓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美丽乡村建设是改变农村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的一场深刻革命,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连续4年在全省排名第一,为我市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向村庄延伸,一座座农家新居在绿树鲜花掩映下熠熠生辉,自来水汩汩清流进入万户千家,条条银线传递着八方致富信息。农家小院里,儿童嬉笑打闹,老年人闲唠家常,街坊邻居笑靥如花。


    我市将美丽乡村建设上升到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统筹城乡发展、扩大投资和内需的战略高度审视谋划,按照“广覆盖、上水平”的总要求,以提高农民生活舒适度为核心,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实施“四美五改·美丽乡村”为载体,与现代农业、脱贫攻坚、革命老区村建设、山区综合开发、乡村旅游相结合,高质量实施十二个专项行动,不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上新水平。


    通过美丽乡村创建,我市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改过去残墙破房、脏乱泥泞的景象,基础设施迅速改善,公共服务显著提升,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相继建成一大批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各具特色、记得住乡愁的新农村,初步实现了美丽乡村与产业发展互促进、创建美丽与经营美丽相结合、村容村貌与精神风貌双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全面小康建设。


    五年以来,全市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3年以来,已完成1619个省级重点村的改造,占全市总村数45.8%,高标准打造了正定古城、平山西柏坡、栾城三苏都市农业游、鹿泉抱犊寨等4个省级重点片区,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达到182个,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达到136个。我市美丽乡村建设连续4年走在了全省前列。


    五年来,我市大力以工业促农业,为城乡居民提供同等就业机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在全市范围进行“发展专业农场,促进土地流转”改革,使得农民从土地的约束中走出来,获取更大的收益,由农民变市民,带动农户流转、土地流转。同时,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全面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一系列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制度措施,让我市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日渐缩小,呈现出一片共同繁荣的景象。城乡统筹,让我市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注重质量、优化布局、生态文明、具有鲜明特色之路!


责编:长弓  实习生 鲍群华

    暂无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

复兴要略

更多+

振兴要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主管: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

主办:城乡发展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

承办:北京华文共创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顾问:金启涛 主编:朱志福 执行主编:谢谦诚 副主编:谢立平

电话:010-67056229

Copyright©2016-2023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城乡新闻网

京ICP备1603741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