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城乡新闻网 (官网 ) ,城乡经济,城乡文化,城乡特产,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数字乡村,三产融合,农业现代化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重大国策 振兴要闻 经贸参考 经济前沿 特别报道 复兴要略 民生民声 政策解读 规划与示范 安全与健康 数据新闻 内外双循环 城乡中国 现代农民 三农博览 乡村新时代 治理与法制 科技全景 乡愁拾遗 供采资讯 机构动态 智慧发展 期刊杂志 在线视频
网站首页    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振兴要闻

创新驱动经济和文化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1-04-23 作者: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 人民号 来源:源流新闻 点击: 8921 次
0

4月18日,由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和文化创新发展研究院、中国未来研究会一带一路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创新驱动经济和文化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工商大学成功举办。



论坛会场


围绕“创新驱动经济和文化高质量发展”主题,齐鸣秋、郭传杰、张景安、刘洪海、邹力行、西沐、赵晖、徐一军等国内著名专家的发言精彩纷呈。本次论坛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未来研究会一带一路专业委员会会长程萍博士主持。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齐鸣秋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说:中国率先走出新冠疫情的困扰,在全球示范性、引领性的进入了正常的生活秩序和生产秩序,北京工商大学也迎来了正常的教学活动,正所谓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


齐鸣秋


郭传杰院士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中国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的发言题目是《建设经济科技强国,急需一场深刻的文化创新》。他指出,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歌猛进,在全球科技创新的版图上,中国正在迅速成为非常重要的一员,但许多关键技术的脖子还卡在别人手里,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更是我国科技创新的痛点。多少年跟着别人走的窘境,依然是我们面对的客观现实。不从根本上改变跟着走的文化观念,要成为强国,很难想像。新科技革命正呼风唤雨信步走来,这的确是作为中华复兴的千载良机。怎样抓住机遇?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科技革命和创新,都是与思想解放、文化创新密切相关的。如果仅仅把文化创新理解为跟GDP直接相关,形成一个文化产业,我认为还是不够的。


文化创新最核心的内容是观念的创新,然后是制度、规则的创新和评价的创新等等。第二是文化创新的结果,整个社会具有很好的创新文化的风貌,而且还有大批产业涌现出来,这是文化创新的结果。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从经济大国要变成科技强国,如果不在根本上解放人们的思想,在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上改变我们的文化意识,创新则没有根基。因此,对文化创新应该有更深入的理解。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国家科技部原党组成员张景安在题为《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演讲中说,中国由高增长转向高质量,由有到好,由好到更好,由更好向良好进军,创新是关键。2020年的新冠疫情阻碍了全球化,但是又催生了新的全球化。疫情使一些企业被淘汰,同时又倒逼新的产业、新的技术、新的经济崭露头角。大数据、区块链发展非常迅速,AI检测、智慧医疗、职能识别、云办公、互联网教育,世界上出现了跨界融合的新赛道。无人支付、在线直播、智能安防、新零售等等,这些新的场景使人的生活更加精彩。网上购物、在线教育、在线娱乐、远程办公井喷式的增长,这些都展现了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的威力。


张景安


他强调:在创新和创新的恢复中,中国的创新环境和生态都在与时俱进发展,正在比较完整的营造创新的生态圈,对不同企业进行精准服务,以新场景、新赛道打造创新的升级版,实施“卡脖子”歼灭战。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快速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对转型升级起了巨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未来的发展,更深层次的文化创新是关键,有的问题是技术解决不了的。要推动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谋划重大的平台布局,推动创新平台的专业化和生态化的发展,加速新动能迭代式发展,使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创新社区能够起到较好的作用,宜居、宜创、宜发展,还要融入全球的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供应链,需要建设新的全球创新共同体。未来的经济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产业集群竞争,因此,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是未来竞争的重点,单一的产业、单一的企业都很难持续,单枪匹马不可能取胜,要创新经济的新赛道与新场景,推动协同创新,优势互补,互利共盈,携手共创未来。


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中心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原党委书记刘洪海发表了题为《从北京工商大学的校训谈创新》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谈到:北京工商大学的校训是:求真、立德、勤奋、创新。求真就是实事求是,“实”是核实,“事”是事情、事件,“求”是探索,“是”是规律。就是要核实现象、探索规律,寻求真理。第二是立德。《左传》讲,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此谓三不朽。什么是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德,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就是德,中国人在世界上给世界提供公共产品就是德。叶嘉莹先生提倡弱德之美。弱德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坚韧。水立万物而不争,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延绵几千年不中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基因。第三是勤奋。韩愈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懒是什么?懒是万恶之首。“懒”怎么写?“心”上是一个“赖”字,一个心赖的人能够有什么成就?能够有什么前途?能够有什么贡献?转型不转行,在适当的领域坚韧地做下去,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想不成功都难。第四是创新。《礼记》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才作为创新的首要因素,特别是在基础研究中,要发自于他的兴趣,是发于心。作为国家整体来讲,要有国家整体的规划,这是起于意。发于心,起于意,这是在创新系统建设中两种人才的成长,两种人才的组织。


刘洪海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和文化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一军的演讲主题为《发展现代易货贸易,畅通国民经济双循环》。他在演讲中谈到: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前,人类通过以物换物的方式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又经历了第二次、第三次社会分工。手工业和商业先后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品经济越发活跃,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以物换物的人类经济活动日渐示微,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以物换物因其精准匹配,高效合理的优势得以续存,并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不断发展。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信息、电子技术等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浪潮极大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将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徐一军


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常务理事长,国家开发银行宏观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邹力行演讲的题目是《创新金融模式,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他围绕如何务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新参与全球货币体系改革谈了3点意见。


邹力行


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研究员,中国政协文史馆艺委会委员、研究馆员西沐发表了题为《新时代中国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几个战略问题》的演讲。经济与文化融合的发展经历了文化市场、文化产业、文化生态的建构,再到文化新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40多年来,它的核心是探索经济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内在发展规律。中国经济文化发展形成的格局,突出表现在中国文化作为一种新经济的经济形态存在着独立性和战略发展亮点,越来越多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文化作为一种新经济,它在建构中国战略发展的新格局过程中,拥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西沐


赵晖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基础部主任、教授,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短视频内容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赵晖发表了题为《短视频对社会的三种赋能:新经济模式、新媒体矩阵与新文化形态》的演讲。


程萍主持本次论坛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暂无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

复兴要略

更多+

振兴要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主管: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

主办:城乡发展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

承办:北京华文共创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顾问:金启涛 主编:朱志福 执行主编:谢谦诚 副主编:谢立平

电话:010-67056229

Copyright©2016-2023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城乡新闻网

京ICP备1603741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000号